侧边栏壁纸
博主头像
ardorleo博主等级

走过-路过-不错过

  • 累计撰写 2 篇文章
  • 累计创建 0 个标签
  •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

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“不畏危”与“不危”

ardorleo
2023-02-13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4,912 阅读 / 952 字

《孙子兵法》中有大义,是大家都认同的。但如何解读,一直都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不说通篇的争议点。只说开头的一句,就够商榷千年了。
“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”这一句,是通行版的原文。译文是道这个东西,可以让民与国君同心同德,可以与他一起死,可以与他一起生,而不畏惧危险。甚至郭化若将军的版本,还提到了阶级关系的问题。大致说是说不惧怕危险,不违背国君。
⏩我还是比较赞同李零的释译:【道义,是指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德,可以和国君一起死,一起生,而绝不违背】(《孙子》十三篇综合研究)。注意,这里用的是绝不违背,而不是不违背国君,结合上下文,违背指的是道义。同样在李先生的《兵以诈立:我读《孙子》》中,有这样的解释:
“道”最重要。道是民心向背。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人心者失天下。得道多 助,失道寡助。这就是政治。“畏”是衍文。“不危”,简本作“不诡”,是不违的意 思,可以纠正传统的解释。它是说,老百姓和统治者一条心,同生死,共患难,绝不违背。后人读不懂这段话,以为“危”是疑惑,又添油加醋,加上“畏”字,变成不害怕也 不怀疑,意思可通,但不是本来面貌。孔子说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(《论语·颜 渊》),民信就是与上同意。孟子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(《孟子·公孙丑 下》),人和就是民不违。我们也可以说,道就是民信,道就是人和。
⏩这里就比较明确的指出了。而非通行版本中的解释。
⏩话又说回来,古文吗,本来就是考证着去理解的。凡是有些功底的人,都会觉得自己理解是对的。就是没有功底的人,也会从自己的认知来理论一番。比如说我。
⏩从“道者”开始,到“天者”前结束。都是在说道,所以文中响应也好,确认也好,都应该是指道,而非其他。从版本的演化来看,“畏危”是后人加出来的,还为加出来的内容做了解释。可从孙子本人的立意去推测,他在这里说的道,强调道的作用。而通行版,在这里的解释,突出了君主、危险。显然是解释者为了阶级服务的,强调的是遵从,虽然道令民与上同意了,但不能等同于。甚至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中的,也可以理解成,而非君主。通行版中的内容与释文,实际上偏离了孙子的本义。
⏩再有,违背国君是不容易的,毕竟除了道还有别的办法让民不能违背。而让很多的人自愿坚守道义,则是更难的。

0

评论区